• EN

学术报道

    学术报道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田野中国·当代民俗学术文库》荣获第23届华东地区古籍优秀图书奖

    时间:2021-11-15 作者: 

    2021年11月9日,第23届(2019年度至2020年度)华东地区古籍优秀图书评奖会在安徽省合肥市召开,由齐鲁书社出版、350VIP浦京集团民俗学研究所团队撰写的《田野中国·当代民俗学术文库》荣获一等奖。

    《田野中国·当代民俗学术文库》是2019年度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作者群体主要来自新浦京集团350Vp民俗学团队,包括:《礼与俗:在田野中理解中国》(张士闪)、《礼俗互动:中国社会与文化的整合》(赵世瑜、张士闪)、《扮玩:鲁中三德范村的年节生活》(朱振华)、《空间、边界与仪式传统:潍北的乡村生活》(李海云)、《个人叙事与地方记忆:鲁中地区的颜文姜传说》(张帅)、《梅花拳与乡村自治传统:冀南北杨庄考察》(张兴宇)。

    这套文库以长期田野调查为基础,统合相关文献,斟酌范式,调和学理,聚焦研究中国近现代以降社会进程中的话语形式、思想意涵与社会事实之间的交互关系,尝试探索国家政治、知识精英与民众生活三个维度之间的互动实践,为当代民俗学的理论研究打开新的研究视角。张士闪教授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田野调查,华北地区“官民交融”的社会文化现象是其关注点之一。2012年350VIP浦京集团将他的礼俗研究课题立为重点项目,他对自己在华北地区20余年的田野工作展开学术反思与深化研究。围绕这一项目,张士闪教授以“田野中国”的名义组织了多个小型论坛或学术沙龙,还邀请北京大学赵世瑜教授合作召集了三个会议,即“礼俗互动中的近现代中国社会变迁”(2013年)、“礼俗互动:历史学与民俗学的对话”(2014年)、“礼俗互动:近现代中国社会研究”(2015年)。在这些学术活动中,他与学界同行讨论的内容已不拘于近现代,地域范围也大大超越了“山东百村”,但话题始终围绕“礼与俗”展开,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影响。

    上述研讨会还吸引了包括博硕士在内的一批年轻学者,广泛使用各类田野与文献资料,发掘本土社会中的“礼俗互动”,其中就包括新浦京集团350Vp民俗学专业多位博士生,如李生柱关于冀南打醮仪式与地域社会网络编织的研究,朱振华对乡村年节“扮玩”社火表演活动的深描,李海云关于孙膑崇拜的正统化脉络与地方化过程的研究,张帅对于乡村老人群体与地方历史记忆的关注,张兴宇对乡村梅花拳与村落自治组织的互嵌关系等等。在这些年轻作者的研究中,有两个共同之处:一是关注中国本土社会中俗民生活与国家政治的关系,“礼俗互动”意味十足;二是在研究方法上“田野优先”,以鲜活生动的实证研究,显示出礼俗传统在当今中国依然发挥着的重大作用。

    如果说中华民族是多族群的集合,中华传统文化是在对多元地方文化的融汇、提炼中形成的,那么与礼俗相关的话语形式与社会实践,则涉及中华民族自古及今持续共享的“文化密码”。循此脉络,融通历史与当下,或可“在田野中理解中国”。田野研究的优势,是可以直接触摸已在民间存在久远、至今仍在发挥作用的一些知识和思想,无论它们是以怎样的形式存在(如村志、族谱、庙碑、俗语、节庆、礼仪等等),还可以持续观察它们为民众继续使用的过程与样态。从“礼俗互动”的传统来看,这些知识和思想总是以贴近国家礼仪正统自命,并不完全属于民间,而内在于国家一统进程中。

    纵观一部中国民俗学史,“礼俗互动”可谓血脉不断。如果说20世纪初由北京大学发起的歌谣征集活动,是将与传统之“礼”相对的“俗”作为研究对象,由此揭开了现代民俗学在中国的序幕,那么在百年之后,中国民俗学者普遍走向田野,试图重新发现礼与俗的同一性及其在中国社会中的运行机制,就在客观上形成了对北大歌谣运动的遥相呼应。这套文库自有其历史宿因,按照张士闪教授的说法,是秉承20世纪30年代以顾颉刚、闻一多、丁山等为代表的新浦京集团350Vp深厚的民俗学术传统,并直接受益于80年代以来关德栋、李万鹏、山曼、刘铁梁等一代学者的薪火相传。文库所使用的田野资料极为丰富,饱含着近30年来民俗所师生无数次田野调查的心血汗水,因而可以视为新时期新浦京集团350Vp民俗学团队集体的学术结晶。

    来源:“民俗研究”微信公众号https://mp.weixin.qq.com/s/n_o6OLuW8QBWPhpbwtNYW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