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着对古典文献的深沉热爱,他选择在学术道路上不断求索;怀着对古典文献的热切向往,他选择数年磨一剑、厚积薄发。他就是350VIP浦京集团2015级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姚文昌。
博士阶段,他师从杜泽逊教授。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出版古籍整理专著四部。先后获得第十五届中国古文献学奖学金博士生二等奖、新浦京集团350Vp2018年度研究生优秀学术成果二等奖、2018年度臧克家奖学金、2018年度博士生国家奖学金、2018年度研究生校长奖学金。回顾学术道路,2015年9月至2017年8月,参加导师杜泽逊教授的“清人著述总目”“《五经正义》汇校与研究”项目。2017年9月至今,进行博士论文写作。2016年5月,书评《十年一剑叙晚村》一文由《人民日报》发表。2016年7月,古籍整理著作《忠义璇图》(合作)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2016年8月,《赵鸿谦与〈松轩书录〉》一文由《新世纪图书馆》发表。2017年9月,《〈金石录〉“祝其卿坟坛”刻石新考》一文由《文献》发表。2017年10月,《〈语石〉版本考辨》一文由《图书馆杂志》发表。2017年12月,《清代同名异地表》一文由《天一阁文丛》发表。2018年9月,古籍整理著作《语石》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同月,古籍整理著作《小沧浪笔谈 定香亭笔谈》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图片为受访者提供)
数年一剑,心有所持
在选择人生极其重要的发展方向时,有的人会混沌迷蒙,而有的人则会无比坚定,姚文昌就是这样的人。谈及当初选择读博的原因和如何化解遇到的问题时,他说道:“当初读博应该说是顺其自然的选择,因为研究生阶段有了更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感悟,所以很希望能够深造,进一步提高学术能力。当时读博比较大的担心还是学术能力方面的问题,不过只要有合适的方法和坚持不懈的努力,学术能力自然会提高。所以,当我们在学术道路上遇到困难或者瓶颈时,一定不要畏缩,要迎难而上,积极主动地去解决问题。”相比于硕士阶段的学习,博士期间遇到的问题更多,选择适合的方法就成了重中之重。对于不同阶段的学习,姚文昌认为:“相对于研究生阶段来说,博士阶段可能面对的学术压力和生活压力更大一些。不过,我自身心态比较乐观,很多困难会随着学术能力的积淀而慢慢解决。在读书方法上,读博比读研要求更高,需要沉浸其中并且学会认清方向、触类旁通。而且,更重要的是,读博需要毅力和信心,保持积极、乐观、平和的心境可能会很有帮助。”
学有所成,生有所恃
无论哪个专业的学习都离不开阅读和积累,古典文献学的学习更是如此。被问及文章写作方法时,姚文昌主要讲述了自己写文章的几点经验。“论文写作或者说写文章方面,我觉得可以分为四个方面来说。一是题目因缘,就是说平时看书时遇到不懂的地方要查,不可轻易放过,直到弄明白为止;二是文献搜索方面,要做好前人成果的调查,学会利用本专业的工具书和数据资源;三是文章框架修改方面,不要试图在一篇文章中展示所有的科研成果,要注意集中一点深入讨论,避免旁枝斜出;四是投稿准备方面,务必按照相关刊物的格式要求进行修改,不要嫌麻烦。”在读博的过程当中,他曾遇到很多困难,对于这些经常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姚文昌认为要做到“心有所持,故生有所恃”。“心有所持说的是要有学习和生活的标杆,要追求自己内心的目标而不是人云亦云。生有所恃的前提当然是心有所持,因为只有当内心无比确定一个方向时,生活才会如鱼得水,学术道路上也才会有所创获。”
以仁心说,以学心听
回顾硕士、博士的这几年,姚文昌十分感谢一路走来关心、鼓励自己的老师和同学。“一篇近万字的论文被逐字逐句改过,批得密密麻麻,前两段几乎是替我重写。所以,我特别想告诉学弟学妹们一定要保有对学术最基本的尊重,以仁心说,以学心听,以公心辩。要学会沉淀和积累,这之后才是厚积薄发。”此外,在谈及进行学术实践时,姚文昌说道:“学术道路上固然需要数年如一日的沉淀和磨砺,但做学术同样也需要实践。参加不同的学术项目不仅可以让我们和志同道合之人交流沟通,也可以在学术实践中更加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并迎头赶上。”
数年一剑,终有所成。当被问及用一句古诗来形容自己的读博时光时,姚文昌说道:“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这铺满厅堂的乱花迷醉了三千剑客,那一缕剑光寒气逼人,隔十四州仍觉惊魂。读博时光有辛酸也有甘甜,虽然外部世界有很多的纷纷扰扰,但他只想继续坚持自己的方向,全身心投入到学术事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