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

尼山国学大讲堂

尼山国学大讲堂第三十讲:胡逢祥教授谈“现代学术谱系中的国学研究”

时间:2018-06-02 作者:


2018529日下午,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胡逢祥做客“尼山国学大讲堂”第三十讲,作了题为“现代学术谱系中的国学研究”的学术报告。报告由350VIP浦京集团执行副院长王学典教授主持。

当今“国学”一词耳熟能详,国学院、国学班、读经班林立,但是“国学”的学科属性在目前并不清晰。研究近现代学术史必须触及“国学”,但是“国学”在现代学科体系中为何没有一席之地?胡逢祥教授从这一问题出发,从三个方面论述现代学术谱系中的国学研究。

首先,胡教授讲述了“国学”概念的形成和内涵。胡教授认为,“国学”是在20世纪初,近代中国文化处于“亡国灭种”的境遇,作为“西学”的对抗而产生的。换言之,国学是在中国文化衰落的时候产生的。“国学”一词产生之初具有正面的内涵,如“国粹”,“国故”,而它在新文化运动反传统的背景下成为一个负面词汇。现代学科体系是在五四时期由西方借鉴而来,传统学术是以“碎片”的方式融入现代学科体系,所以这是现代西方学术对中国传统学术的解构。

第二部分,胡教授论述了近代国学研究的两条路径。“整理国故运动”,是第一条路径的代表。胡教授认为胡适所谓“整理国故”,是指将传统文化中知识性的内容继承下来,而将传统的价值观念抛却。胡适的这一路数,是西化的路子,是“为学术而学术,为知识而知识的路径”。同时,胡教授认为这条路径有知识而无精神,是不健全的。在“整理国故”派之外、文化保守主义如“国粹派”“学衡派”,这一批史学家对国学的态度代表着国学研究的第二条路径——兼顾路径。如柳诒徵、陈寅恪、张荫麟、钱穆等。他们兼顾考据与义理,有浓厚的经世致用的传统价值倾向。

最后,胡教授谈及当前国学研究的历史使命。胡教授从当前教育中面临的问题出发,指出目前儒家道德教育的缺失,所以我们应当采用“兼顾”的路径。其次,中国传统文化面临与其他文化相结合的问题,只有综合吸收其他文化,才能重新焕发生机。

报告结束后,主持人王学典教授作了点评。王教授指出,如何平衡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是20世纪留下的重大问题。中国历史的发展是一辆有轨电车,当前国家层面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对20世纪上述两大关系出现的偏差再平衡的过程。王教授还谈到,读经班的实质是价值诉求而非知识诉求,是中国人希望重新君子化、圣贤化的价值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