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

儒家文明论坛

儒家文明论坛第十三期:汉字文化圈与汉籍的流变

时间:2017-06-13 作者:文/付春丽 图/于晓雨

2017年6月11日下午,由新浦京集团350Vp儒家文明协同创新中心、350VIP浦京集团、尼山学堂共同主办的“儒家文明论坛”在知新楼A座2116室举行。本次讲座的主讲人是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刘玉才教授。讲座由350VIP浦京集团副院长杜泽逊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刘玉才教授在东亚书籍之路的学术背景下,以汉字文化圈作为切入点,从中国汉籍域外传存数量,汉籍的域外传播,域外汉籍的流传形式,域外汉籍研究的对,域外汉籍的价值象,佚存汉籍,汉籍流传的变异与回流七个方面对域外汉籍的流变进行探讨。

其中,刘玉才教授对汉籍的域外传播和汉籍流传的变异与回流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关于汉籍的域外传播,刘玉才教授以时间为线索,将其划分为十二世纪之前、十三-十六世纪、十七-十九世纪、二十世纪四个阶段,四个阶段中又对十三-十六世纪中有关日本再造典籍的早期刊本:五山版、古抄本以及活字本等以图片加内容讲解的方式进行了着重而详细的讲解。

汉籍的传抄过程,同时又是接纳吸收的过程,其交流并不总是单向的。在汉籍的流传过程中,存在着变异与回流。刘玉才教授以《论语》的传钞与刊刻、《寒山诗集》的版刻流传、唐诗文献的流传三个角度对汉籍较复杂的变异与回流做了深入浅出的介绍。

最后,刘玉才教授引用了严绍璗《日藏汉籍善本书录》自序中的一段话对人们从事域外汉籍研究的意义做了精准的概括,即域外汉籍最根本性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它参与了接受国、接受民族、接受区域的文明的创造,它们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参与异民族文明创造的历史轨迹和世界性价值,作为文献典籍的学术的生命,在如今双边文化与多边文化关系的频繁互动中,越来越得到真正的展现。

提问环节,大家与刘玉才教授积极互动,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域外汉籍领域相关感兴趣的话题纷纷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看法,场面热烈。

讲座最后,杜泽逊教授高度评价了刘玉才教授的演讲,讲座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刘玉才简介:1981年起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分别获得文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曾在比利时根特大学、韩国淑明女子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访学和任教,现任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教授,兼任高校古委会《中国典籍与文化》编辑部主任,早稻田大学中国古籍文化研究所客座研究员,《中国诗学》、《古典文献研究》、《古典文学知识》编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