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

儒家文明论坛

儒家文明论坛第三十二期: 西方思想中的圣贤之道——开创三大历史时代的诸智慧形态

时间:2018-05-21 作者:崔翔

2018518日,由新浦京集团350Vp儒家文明协同创新中心、350VIP浦京集团、尼山学堂共同主办的“儒家文明论坛”第三十二期:《西方思想中的圣贤之道——开创三大历史时代的诸智慧形态》在新浦京集团350Vp中心校区举行。本次讲座由陕西师范大学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戴晖教授主讲,350VIP浦京集团翟奎凤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戴晖教授向大家展示了古希腊悲剧诗人埃斯库罗斯作品《阿伽门农》中的一首小诗,提醒我们注意哲学之思(NOEIN)与智慧之思(PHRONEIN)的区分:哲学在本质上向科学看齐,导向知以及知的论证;而智慧原初地就理解为觉照,觉照从来不是现象的,而是完满的知以及先知。在她看来,我们并不行进在通往哲学的道路上,而是在通往智慧的道路上,先知的知被“黑格尔”式的哲学的知掩盖了。因此当下的历史任务是,智慧如何在生活中现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戴晖教授为我们介绍了贺伯特·博德原创的理性关系建筑学(Logotektonik),这一理论主张突破西方现代解释学在体验基础上的历史连续性、重新以理性的态度来对待理性。只有哲学成为历史,它与智慧的关系才现前。圆满的理性不再是理性能力,而是理性关系(rationes)。也即是说,在理性关系建筑学当中,只有完整的才是有效的。自然理性、世界理性和概念继承的理性,这三大理性形态出现在西方历史的每一个时代并且在现代世界的建筑中得到反省。理性形态的差异性与思想所承载的不同使命密切相关,不同的理性使命的完满实现造就了它们各自本具的当下,其法度分别在思想(C-关系项)、事(B-关系项)和尺度(A-关系项)上清晰可鉴。而理性形态的完满当下在现代世界留下巨大的影像,现代各个因素的完整性虽然不在当下,但却寄之于将来。尤其是现代核心省思(马克思、尼采和海德格尔)把迄今世界的否定性规定推向经验的整体性,以这种基本经验的危机促成迄今世界与将来世界的彻底区分。鉴于这个将来,现代和历史不再共享在相互衡量和较量中得到双方尊重的当下。因此,历史与现代的划分不同于在历史中时代与时代的变迁,现代不承认哲学作为第一科学的原则地位,也没有对旧的世界秩序的追忆。


       


戴晖教授进一步指出,现代省思在三种维度上阐明自身,它们分别是自我阐释的生活世界,服务于生活世界的科学技术和现代人的本质。理性关系建筑学的圆满建筑对亚现代反思的介入祛除了当今思想的多元主义,在三重维度上结束了亚现代话语的无限开放性。这三重维度分别是无序的反思(梅洛-庞蒂、福柯、德里达)、结构主义的反思(雅各布森、巴特、列维-斯特劳斯)和语言分析的反思(赖尔、奥斯丁、达米特),它们既是对现代的三种省思形态的模仿,也是对其世界的颠覆,世界性的当下变成了这种当下在日常语言中的缺失。理性关系建筑学重新赢得的是建筑的逻各斯的当下。用理性关系来建筑,这不属于历史上的理性在自身的存在,但是却创造性地转化了纯粹理性概念和纯粹知性概念,让西方历史的宝贵财富服务于我们合理地识别当下。因此当下要把这个“完满的思”建筑为带有划时代区分的智慧整体,这一智慧形态表现为缪斯的智慧(义——公正)、基督的智慧(善——慈爱)、公民的智慧(圣——神圣)。智慧的共同任务在于人如何完成他的规定\使命,在应该做什么、应该放下什么之处与自身相区分。人的首要规定\使命是学会思想或者谨慎——把思想用作工具抑或当作规范。对于哲学而言,人的人性(the humanity of man)正是所渴望和追求的。对于智慧本身而言,则已经实现了人性,即作为已经完成了的人性。人性即已经圆满的人性,作为圣贤之道,它表现在西方传统中,既有丰富的差异性,又具备道之为道的统一性。

提问环节,在场师生就理性形态、智慧形态、理性与自身的区分、语言与自身的区分、德国大学的古典氛围等问题与戴晖教授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在场诸君受益匪浅。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戴晖,陕西师范大学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教授,曾任南京大学哲学系、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德国奥斯纳布吕克大学哲学硕士、博士,导师为贺伯特.博德(海德格尔弟子)。主要研究:古典哲学美学,荷尔德林研究,尼采研究。专著:《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商务印书馆2006年;《费尔巴哈马克思尼采》,人民出版社,2016。译著:《荷尔德林文集》,商务印书馆1999;《黑格尔<精神现象学〉讲座一一穿越意识哲学的自然和历史》(德国贺伯特.博德著)商务印书馆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