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晚,由新浦京集团350Vp儒家文明协同创新中心、350VIP浦京集团、尼山学堂共同主办的“儒家文明论坛”(第六十三期)在新浦京集团350Vp中心校区知新楼A1916举行。此次讲座由350VIP浦京集团访问学者、芬兰赫尔辛基大学世界文化系教授黄保罗教授主讲,由350VIP浦京集团翟奎凤教授主持。
以“学以成人还是空心人——关于空心病的哲学和心理学剖析”为题,黄教授围绕以下6个模块展开论述:1、学以成人的教育目标及其对人的本质的不同界定;2、理论和实践中的绝对主义;3、偶像对绝对者的僭越;4、多元实境中的相对主义;5、本体论、知识论、伦理学和社会学中的虚无主义;6、空心人的诞生与空心病的医治。
在此次讲座中,黄保罗教授首先结合他与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空心病”理论提出者徐凯文副教授联合发表于《心理咨询理论与实践》2019年10月第1卷第8期的文章——《通过芬兰教育与中国教育的对谈来剖析“空心病”的成因和治疗》——介绍了“空心”的含义,“空心”即是“指价值观的缺乏或者被破损”,其突出表现在人生的无意义感,从而缺少生活下去的动力和动机。
接着,黄保罗教授通过对历史的梳理介绍,探讨了空心病问题产生的原因。在轴心时代,人们普遍认为存在一个绝对的本质,真、善、美都是绝对存在并值得人们终身努力追求的东西。但是随着欧洲三大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的开展,人的理性开始觉醒,由此带来人的主体性的觉醒和尊重每一个个体自由选择的权利,而在尊重每一个人的过程中就进一步导致了相对主义的诞生,价值观由此走向多元化,这种多元化强烈地冲击了绝对主义的价值观,真、善、美的含义与界限开始变得模糊,最终导致了虚无主义的诞生,这就是对真、善、美的强烈怀疑和人生无意义的感受,在这种怀疑和感受之下就很容易导致空心病的产生。
黄保罗教授由此指出,空心病可以说是一个“西方病”,同时也可以说是一个“教育病”。对其的治疗也应该着重从教育入手,帮助学生树立一个积极的价值观和清晰的人生目标,进而克服这种人生的无意义感。这也就是学以成人的含义与作用。
黄保罗教授在整个讲座过程中既从理论角度进行阐释,又结合自己的现实经历进行辅助说明,整场讲座深入浅出,使现场听众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