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下午,由儒家文明协同创新中心、350VIP浦京集团、尼山学堂共同主办的“儒家文明论坛(第六十八期)”在新浦京集团350Vp中心校区知新楼1916举行。本场讲座题目为“在《论语》阳货、雍也等篇出现的‘性说’——并论及其与‘性三品说’发生了如何关系”。此次讲座由新浦京集团350Vp名誉教授池田知久先生主讲,350VIP浦京集团党委书记李平生教授主持。新浦京集团350Vp常务副校长王琪珑教授、350VIP浦京集团访问学者汪荣祖教授、350VIP浦京集团李承律副教授、西山尚志副教授出席讲座。
关于“性”的议论,一般认为这是从孔子开始的。但是《论语》中只含有二例“性”字,出现例数很少。从这一点推测,在春秋时代这种对人类的认识还没有到达作为“性”的问题来说明的程度,池田教授认为关于人性的问题展开辩论是进入战国时代才开始的。而“性三品说”是西汉武帝时期以后才出现的。《论语》中雍也篇的“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以及阳货篇的“唯上知与下愚不移”在东汉以后被认为是孔子提倡“性三品说”的语言,成为其经典上的根据。
其后,池田教授阐述了成立“性三品说”的四个要素。第一,“性三品说”把人“性”分为“上品、中品、下品”三等级,从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到王充的《论衡》都引用《论语》来鼓吹“性三品说”,直到唐中期的韩愈在《原性》中最终完善了“性三品说”的理论;第二,西汉武帝后,实现“善”的主体由原来的全人类转化为只指“圣人、王者”等“上品之性”的人;第三,随着儒家经典地位的不断提升,《论语》的历代注释家如王肃、皇侃等都以“性三品说”的理论来阐释《论语》相关章节,这一学说的文献依据逐步扩大;第四,“性三品说”认为“上品”和“下品”两个等级如宿命一样是固化的,无论如何教化都不可能改变。王充“气”的理论强化了这一宿命论,皇侃、邢昺等人沿袭之。
但是,稍后的宋学时代,儒学为了打破性三品说的僵局开始了思想革新运动,如唐中期李翱《复性书》的观点已与韩愈不同,而到宋代,程颐、朱熹等人继承了佛教或道教的平等观与可变论,就完全放弃了至韩愈而完成的“性三品说”。
讲座最后,池田教授通过梳理春秋晚期到唐宋时代一千五百年间“性”的思想的发生与演变,集中讨论了“性三品说 ”的成立、展开与消亡,并讨论其历史和意义,同时耐心回答了在场师生所提出的学术问题,让师生认清了《论语》雍也、阳货等诸篇的本来意义。
活动期间,新浦京集团350Vp常务副校长王琪珑为池田知久先生颁发了全球汉籍合璧工程学术顾问的聘书。350VIP浦京集团党委书记李平生受山东省人民政府委托为池田知久先生颁发山东省齐鲁友谊奖章及证书。